顯示從 1 到 20 的 32 已收到的評論。
这个文化遗产景点太棒了!在国外要想看到这么完整的遗址真的很难,而且还有这么丰富的导览,简直是难得一见。所以,我觉得分享这个美好的地方,可以为文化传承尽一份力。
尽管烟楼行业已经式微,但当前的楼主非常用心经营。通过他深入且专业的解说,烟楼再次展现出历史的辉煌。
这个景点非常值得一游!
凤林的烟楼存世已不多,提供完整导览的更是少之又少。我们很幸运在谷歌地图上找到了这个地点,并根据众多好评预约了免费导览。徐先生曾经亲身参与过烟草行业,对这座建筑的历史和设计细节非常熟悉。如果有时间,他会讲述凤林在日本殖民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传统,让我们大家听得津津有味,收获颇丰!来之前一定要提前预约导览哦~此外,还可以体验黄麴相关的手工艺活动,下次我一定还会再来!至于为什么烟业和黄豆有关,欢迎亲临现场了解其中的原因😄。
这个展示非常有趣,引人入胜,令人不自觉地想象起烟楼聚落当年的生活;如果有足够多的人参与,可以预约体验课程,制作红龟粿、豆麴等传统美食,非常值得来参观,感受凤林的文化!
煙樓老闆對我非常熱情~
之前參加了一個東華大學組織的戶外活動
很幸運地來到了煙樓參觀...
非常高兴有机会参观廖快烟楼,这座建筑保存完好,而且廖老板的讲解非常详细深入。他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,还会提出一些话题进行探讨,非常适合全家一起参观。除了烟楼之外,还可以体验制作红龟粿和豆腐乳,非常推荐哦!
这个景点建议提前预约!如果自己看得懂的话这么详尽。
这次没有特别预约,临时过去了烟楼,幸好遇到了烟楼管理人徐大哥,他非常详细地解释了烟楼本身的历史和结构设计,还阐述了烟楼文化保留的过程,重要的历史聚落确实需要被保护。…
在躲避雨水时,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看似普通却充满惊喜的地方。当时,狮子旅行团刚刚离开去品尝花生汤,烟楼的主人正在小憩片刻。
我们没有提前预约,本打算自己探索一番,但徐大哥立即迎上前为我们进行导览。他淋着细雨,介绍了活生生的烟草、烟楼建筑的各种神奇功能,以及制烟的过程和当时的历史背景。这次意外的经历让我留连忘返,对遗产性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。
煙樓主人非常親切地詳細介紹了煙樓文化,實在很有趣。從煙葉的開始到製作過程,再談到二戰時期的背景和當地聚落文化,以及附近的發展,真的讓我收穫滿滿。另外,主人還介紹他們提供自製甜米酿和紅龜粿的體驗,感覺非常適合親子旅遊。聽完之後,在附近逛了逛,看著曾經風光一時的小鎮,當時路上只有我和一隻小黑狗,讓我不禁感嘆,覺得有些可惜。
徐先生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凤林的发展历程,从过去到现在,其中对烟草的处理方式也特别细致。对于喜欢历史文化的人来说,强烈推荐来此一游,定会有所收获。
在东华大学参加了观游系的有趣野游程,去了廖快烟楼参观听导览,还在农田里享用了精致特别的户外厨房~太有趣了!在农田吃饭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体验❤️
听说十月份还有活动,一定要再去参加!
導覽大哥真的很不錯,歡迎大家來參觀這裡。讓我們一起了解當地的菸草文化,支持這些少數的煙樓景點吧。
楼主对于凤林种烟叶及制作烟叶的历史非常了解,对于烟楼的介绍也非常详尽在这里学到的非常多的知识,楼主自制的酱油、酒酿、豆腐乳、红糟都非常的香、还有楼主即将于7月及8月开两天课程教这些腌渍品如何自制,实在太棒了,物超所值!
老板的讲解非常详细,很有人情味。今天体验制作甜酒酿,过程非常有趣,是一个非常棒的体验!
我看到網友給的評價很好,於是臨時決定帶家人去參觀這個景點。我們獲益良多,所以也想要回饋一下。 (2023/07/02)
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烟楼真是令人惊叹,徐大哥的导览技术可谓是无懈可击。他从小就在烟草行业摸爬滚打,对内行知识了如指掌,听他讲解细致入微,千万不能错过。
现场还有当地客家食材可供购买,无论是现场购买还是网购都行……
苏闵垛寮快烟楼是一座大阪式烟楼,现在已经改建为一个文化导览地点。在那里,你可以亲手制作客家金包银红粄(红龟粿),体验客家红粄的活动价格为200-250元一场。此外,还有手工酱油的制作和豆腐乳DIY体验等活动。
当然,还有烟楼导览的项目。老板会亲自解说以前烟楼烟叶的故事。此外,在烟楼入口的左侧,有一小块土地种着烟叶,让大家了解烟叶的真实形态。
推荐大家预约参观前,可以制作酒酿、豆腐乳、荫瓜,伯伯给我们品尝了酒酿,单纯的米曲与煮熟的长粘米发酵,就成了超级美味的甜酒酿,可以用来煮汤圆和蒸蛋!
我真心觉得可以参观廖快烟楼内部结构,是我去过最棒的烟楼!日治时期凤林种植的烟草和甘蔗原来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,我以为是拿来吃或者给军人消遣用的,结果没想到蔗糖是用来制造硝糖炸药的,而烟草则是干燥后作为廉价的防止寄生虫的敷料…
這個景點絕對是值得一遊的,
徐老師的專業解說能讓我們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提及的知識。
我們全家都覺得非常棒!
一个已经几乎失传的经济文化建筑,热心的老板讲解的非常生动,衔接了日治时代的到近代烟草制作的沿革与脉络,很难想像之前很多凤林人靠这个生活,可惜了没有很多台湾人知道这段历史。
更多評論: